找到相关内容20962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武夷山志——佛教篇

     兴觉和尚 晋江人,本儒家子。少年即皈依崇安青狮庵妙岩长老,剃发为僧。以严戒自律,“一瓶一钵,日惟汲泉煮茗而已”。诗文,为名士所重。宁化雷鋐有诗追忆云:“我昔游武夷,忽忽十六秋。青狮长假馆,九曲峰峰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2224389674.html
  • 人间佛教,薪火相传

    为了要鼓舞人心向上向,也就是“为人生善悉檀”;还有一部份,是适应当时印度社会的机宜而作转化与净化,那就是所谓的“世间悉檀”。   所以,导师从来没有呼吁“回归原始佛教时代”的口号,这也就是他为什么...话说回来,“依法不依人”的同时,我们不要忘失“四预流支”中的第一预流支:亲近善士。在这个苦难的世间,如果我们要养成菩萨道上的堪忍性,使自己在知见上、行动上永不退转,那我们就不能忽略“知识”的重要。 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189873.html
  • 论师的圣果观(上)

    一来向者,断欲界修惑之前三品乃至四品,称为家家;断前五、六品者,成一来(大正27.276中)。如此,初二果者,倘若“未离欲贪”,则不能起初静虑(大正27.693下),亦即未得根本静虑。有部认为初二果...   注19:问:阿罗汉退,为烦恼现前故退?为退已烦恼现在前?答:1.应作是说:烦恼现前故退(大正27.313下)。2.有余师:退已烦恼现在前(314上)。3.婆沙论者:前说为,要起烦恼现在前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489880.html
  • 佛图澄的传说

      这年春季庙会,有个小心眼的光棍汉来南山卖饭。他看见赶会卖饭的人多,便打小饼,少挑面,挣昧心钱。离他不远,另有一家卖饭夫妇,人好心,便不钻这个小头。他们菜炒得香,面挑得满,所以人们都争着来他们的...

    王照骞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45790319.html
  • 佛教、道教在终南山

    ,日色冷青松。薄雾空潭曲,安禅制毒龙。”寺院建成后 ,不仅成了净土宗祖师的塔院,而且成了弘扬净土宗的中心道场,怀恽、净业相继充任寺主 ,继续弘扬净土教义。由于导正式创立了净土宗,香积寺也因此成为本宗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50590320.html
  • 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

    24.李善庆,《易经之思想研究》,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,1998。   25.胡国柱,《从中古到近世的中国佛教“净土思想”研究》,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,1999。   26.黄德宾...

    罗元庸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04490700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,各各说法来集于此。如是次第十方诸佛,皆悉来集,坐于八方。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。”[34]   “男子!我实成佛以来,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。...第二。我依此故,密意说言:‘唯有一乘。’非于一切有情界中,无有种种有情种性,或钝根性,或中根性。或利根性有情差别。男子,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,……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。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想知道自己命运的,不要错过--明华居士

    自然消,病自然除,祸自然灭! 同样的道理,福积多了,也自然可享福,事事如心,好事也如影随形而来!经中说:「孽随心转」,人只要一明白了是因果相报,心意识中的怨恨便会舒缓冰释,心中若更能进而转恶向,则纵使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3691030.html
  • 晚明天主教与佛教的冲突及影响

    诵念成佛等修行方式太过简便易行,难免会导致有恶报、恶有善报的不合理结局,使人们对今世积善、来世得福缺乏真诚信念,助长人类天性中为恶的倾向。他说:“呼诵南无阿弥陀佛,不知几声则免前罪,而死后平去了无凶祸,...

    马晓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49.html
  •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

    根源。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和痛苦。所以在佛教看来,正视现实人生,行八正道,是获得一切、根除一切恶的理想法门,是觉悟人生,进入解脱境界的关键。   佛教似乎总是给人以一消极遁世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391557.html